一、明确设备需求
功能定位
根据生产或实验需求确定设备的核心功能(如高精度加工、微米级测量、环境模拟等),优先选择符合ISO 9001或行业特定认证(如SEMI标准)的设备。
精度与稳定性
关键参数需满足:
重复定位精度≤±0.001mm(数控机床类)
温漂系数<0.1μm/℃(光学测量类)
长期稳定性(如24小时连续运行误差<0.5%)
二、技术参数评估
核心指标
分辨率:如激光干涉仪需达0.1nm级
负载能力:动态负载需预留20%余量
兼容性:支持主流通信协议(如EtherCAT、Profinet)
环境适应性
防震等级(如≤0.5g振动敏感设备需配气浮平台)
温湿度范围(如-10℃~50℃/30%~80%RH)
三、供应商与售后服务
供应商筛选
优先选择具备10年以上行业经验的厂商,要求提供至少3个同类成功案例
售后支持
响应时间≤4小时(关键设备)
提供年度校准服务及备件库存清单
四、成本与生命周期分析
总拥有成本(TCO)
项目 占比 说明
采购成本 40%-50% 含税及运输费用
维护成本 20%-30% 5年预估耗材/人工
升级成本 10%-15% 软件/硬件迭代费用
投资回报率(ROI)
高精度设备需计算产能提升率(如≥15%/年)
避免选择技术迭代过快的设备(如3年内淘汰风险>30%)
五、实地验证与测试
样机测试
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(记录故障率/数据漂移)
第三方检测报告(如SGS或TÜV认证)
用户评价
调研同行业用户使用反馈(重点关注长期稳定性)
要求供应商提供设备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数据